2025年10月,應牛津大學邀請,澳門大學法學院客席特聘教授劉建宏赴牛津大學進行學術訪問,並於10月23日至29日期間連續舉辦三場專題講座,圍繞刑事司法理論與恢復性司法展開深入探討。此次系列講座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學者和學生,線上線下反響熱烈。
在10月23日題為 “The Relationism Theory of Criminal Justice – Insight for a Paradigm Shift from the East” 的首場講座中,劉教授系統分析了當代西方刑事司法理論發展中的兩大核心挑戰,指出當前學界在構建“一般性刑事司法理論”(general theory of criminal justice)時仍受制於單一的理論範式(monotonic paradigm)。他提出,應當借鑒亞洲社會文化中展现的的思想與經驗(insights from Eastern context),推動從單一範式向“比較範式”(comparison paradigm)的範式轉换,以期建構出具有普遍解釋力的刑事司法因果理論。該理論框架通過提出新的概念與因果命題,有助於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制度、機構與個體層面的多重刑事司法結果。
10月29日,劉教授接連進行了兩場學術講座。下午1點講座主題為 “Chinese Law and Restorative Justice“,他回顧並分析了中國相關法律體系在恢復性司法領域的制度基礎與實踐路徑,並提出了一個具有實證可行性的研究設計,用以檢驗中國法律在實際恢復性司法過程中的作用。劉教授強調,通過中國語境的實證研究,可為國際恢復性司法理論與實踐提供新的視角與經驗支持。
當日下午5點,劉教授以 “Restorative Justice as a Theoretical Project – Insights from China” 為題進行演講。他指出,當前西方恢復性司法研究面臨兩大主要挑戰:其一,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缺乏充分的理論與經驗性認識;其二,尚未形成對恢復性司法過程的具有普遍性和系統性解釋框架。針對這一現狀,劉教授以中國為研究背景,比較中西方恢復性司法的理論與制度實踐,提出了構建統一分析框架(a unifi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restorative justice)的可能路徑,為理解和解釋不同社會条件下的恢復性司法提供了新的學術方向。
此次系列講座在牛津大學同步以線上與線下形式舉行,獲得了國際學界的高度評價。劉教授的研究不僅為亞洲刑事司法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啟示,也為中國恢復性司法的理論創新與制度實踐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學術交流展示了中國與亞洲在全球犯罪學與刑事司法領域中的學術貢獻,推動了該學科的國際化與多元化發展。